Topbar2Colourbar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又稱「元始天王」、「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是道教的鼻祖,在太元(宇宙所有劫數開始)之前出生,所以稱他為「元始」。據說在從前太極未分兩儀的時後,天地日月都未形成前,已經有了一位磐古真人,是天地的元精自稱「元始天王」。經過了八劫的時間,陰陽兩儀才分開,那時,元始天王住在中心之上的玉京山,並以吸食天氣地泉為生。

民間通常視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為同一神紙,其實是不同的。根據陶宏景的真靈位業圖,將神分為七級,以元始天尊居上清第一正位;太上老君居太清正位,玉皇大帝居玉清三元官第一中位。換句話說,玉皇上帝其上還有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因此兩神是不同的,元始天尊才是天地萬物的真正主宰者。不過將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視為同一神祇,並不見得不好,重要的是是否懷有敬天畏神,尊崇天地萬物的精神。

民間的行天宮每年到了除夕,照例會舉行元始天尊聖誕儀式,從十一時三十分開始,很多信徒都會前來拜拜,晚來的民眾就很難擠進來。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元始天尊萬壽。

元始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台。玉山上清。渺渺金闕。森羅凈泓。玄玄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境。化生諸天。億萬仙真。無央數眾。璇斗歷璣。迴度五常。巍巍大梵。萬道之中。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玉皇大帝的來歷 :

玉皇大帝簡稱玉皇, 又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聖號。 宋真宗上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 宋徽宗上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經中全稱作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 據《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嚴凈樂國王與寶月光皇后所生之子。 出生之時, 身寶光焰, 充滿王國。 幼而敏慧, 長而慈仁, 將國中庫藏財寶, 盡散施窮乏困苦、 鰥寡孤獨、 無所依靠、 饑饉殘疾的一切眾生。 凈樂國王駕崩後, 太子治政有方, 告敕大臣, 俯含眾生, 遂捨國赴普明香岩山修道, 經三千二百劫, 始證金仙, 初號自然覺皇, 又經億劫, 始證玉帝。

萬神之帝: 玉皇大帝是諸天之帝、 仙真之王、 聖尊之主, 三界萬神、 三洞仙真的最高神。 玉皇有制命九天階級、征召四海五嶽之神的權力。 萬神都列班隨侍其左右, 猶如人世間的皇帝和公卿。 白居易有詩稱「安期羡門輩, 列侍如公卿。 仰謁玉皇帝, 稽首前致誠」。

總執天道: 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 三清與玉皇, 猶如先虛無而後妙有, 先無極而後有太極, 先無為而後有為。 故玉皇為三才主宰, 掌天地人之均軸。 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極大帝掌天地經緯, 遣勾陳上宮大帝掌天地人三才, 主人間兵革, 遣后土皇地衹掌陰陽生育、 大地山河。 天地萬物、 陰陽造化無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奉祀: 玉皇大帝神誕之日為正月初九日。 道教宮觀要舉行金籙醮儀, 稱「玉皇會」。 參加醮儀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 行「齋天」大禮, 以祈福延壽。 福建和台灣省民眾稱玉皇大帝為「天公」。 正月初九要「拜天公」, 一家老小, 齋戒沐浴, 上香行禮, 祭拜誦經, 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 中國北方過去還有舉行玉皇祭, 抬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 十二月二十五日傳稱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間的日子, 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 迎送玉皇大帝。

玄穹高上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發光明。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上元天官的生辰 - 元宵節

元宵為上元天官的生辰。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後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古代的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相傳在漢武帝時,宮中有一個叫東方朔的人,上通天文,下懂地理,所算之事都靈驗,很得人信任,且風趣幽默,經常逗得漢武帝非常高興,而他與妃嬪及宮女的關係亦很好,如她們觸怒了漢武帝,總找他去漢武帝面前說情。

有一年臘月,一名叫「元宵」的宮女因想念家人但無法回家想投井自盡,剛巧給經過的東方朔看見,馬上安慰她並答應替她想辦法。

他先到城裡擺攤買卦,但所有人所求得的卦文都寫著:「正月十六火焚身」,於是請東方朔指點解救。東方朔叫他們在正月十三日那天到城外的西北方等候,當見到一個穿紅衣騎灰驢的姑娘走過,就要攔住她的去路,並要求她不要燒城,因她是火神。正月十三那天,他們果然看到那姑娘,於是懇求她不要燒城,姑娘說是奉玉帝之命來燒城,但被城裡的人哀求所感動,於是把錦囊交他們呈獻皇帝,如皇帝能想出辦法,她就不燒城了。漢武帝看到錦囊上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宵紅焰烈」後,非常慌張,馬上求助東方朔。

東方朔說,火神是喜歡吃湯圓的,叫全城的人於正月十五晚做湯圓供奉火神。先讓火神心軟,然後於正月十六日晚在每家每戶及街上都燃點紅色的燈籠,用以瞞騙玉帝,讓他以為火已焚城。為避「火焚帝闕」,請皇上於正月十六晚帶同皇后及所有妃嬪宮女走到城中,以逃過大難,另命元宵提著一紅燈寫著「元宵」二字及捧著一盤湯圓在街上走,以供雲遊的火神享用。

原來這是東方朔的妙計,他早就叫元宵的家人在正月十六日晚到街上找元宵見面。漢武帝不明原因,全都依了東方朔,於是造就元宵一家團敘的機會。而正月十六日晚果然安然渡過,漢武帝於是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須弄湯圓供奉火神(並命名為元宵節),正月十六日各人須燃點燈籠並走到街上避劫,慢慢就成為我們的習俗了。

民間也有這樣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以示懲罰。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偷偷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嚇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間已在著火了,希望避過這災厄。」眾人皆點頭稱是,並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望,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燄,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是同春節聯繫著的;舊時的春節活動,通常從臘八(十二月初八)開始,到元宵節結束,也就是說,正月十五日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一天。過了這天,一切生活又如平日一樣正常了。

元宵節的由來:

與古代祭祀太乙神有關。太乙是天帝的別稱,據說是掌握人間的任何事情。先秦的帝王,為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年初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到了祭祀當天的晚上,宮中燈火明亮,祭祀儀式通宵達旦。公元前 104年,漢武帝創建「太初曆」時,就把祭祀太乙神的正月十五日列為重大節日。

據載,自梁惠帝劉盈歿後,其母呂雉篡位,由呂氏宗族掌政。呂雉亡後,周勃、陳平等人率兵討伐諸呂,擁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因為討伐諸呂的日子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到了這一天,漢文帝都會在晚上出宮,與民同樂。因古時稱正月為元月,因此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

與道教信奉「三官」尊神有關。道教的一個重要教派五斗米教,供奉三官尊神: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上元節;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中元節;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古人列為下元節,合稱「三元節」。這三個節日中,以上元節最受人重視。這一天按照三官的愛好,演奏音樂,張掛彩燈,人們成群結隊上街觀賞花燈,祈求賜福、赦罪和解厄。

與漢代提倡佛法有關。東漢時期,佛教已傳入中國。有次,明帝劉莊在夢中見到一個身高六丈的金人,據說這就是西方的佛,於是派郎中蔡愔,博士秦景到天竺(印度)去尋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等從印度求得佛法,回到京都洛陽,同來的還有西方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明帝十分高興,親自出宮恭迎,燃燈拜佛,並在雍門西建白馬寺弘揚佛法。這卻引起道教的強烈反對。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正月初一,他們向朝廷提出要同佛教鬥法。十五日,明帝把道士們召集到白馬寺,命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出來比法,結果佛家護勝。明帝更加篤信佛教,正式下令不論平民貴族,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一律要在夜間張燈結綵,表示對佛法的尊崇。

到了唐代,元宵深入民間成為重大節日,慶祝活動持續三天三夜,當時的城市還是實行宵禁,唯獨正月十五日敕令燃燈,稱為「放夜」,後來演變成為後來元宵提燈的習俗。開元、天寶年間,連皇帝都不惜巨資搭建燈輪、燈樹、燈樓等新花樣,各種新型花燈的設計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北宋初年,慶祝活動甚至長達五夜。


先天尊神 - 三官大帝:天、地、水

三官大帝的由來: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 地官和水官。 中國上古就有祭天、 祭地和祭水的禮儀。 《儀禮》的《覲禮》篇稱; 「祭天燔柴, 祭山丘陵升, 祭川沉, 祭地瘞」。 不過, 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 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東漢時, 張陵創立天師道, 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 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 「其一上之天, 著山上; 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 謂之三官手書」。 南北朝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

天官賜福: 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 紫微大帝, 隸屬玉清境。 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 總主諸天帝王。 每逢正月十五日, 即下人間, 校定人之罪福。 故稱天官賜福。

地官赦罪: 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 清虛大帝, 隸屬上清境。 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 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 每逢七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 校戒罪福, 為人赦罪。

水官解厄: 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 洞陰大帝, 隸屬玉清境。 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 總主水中諸大神仙。 每逢十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 校戒罪福, 為人消災。

奉祀 :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為神誕之日, 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 或建金籙、 黃籙道場, 以祈福消災。

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統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普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三百六十應感天尊。

參考文獻:《三國志、 張魯傳》、 《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 《三元品誡經》、《中國道教》 (四卷本, 第三卷)


邱大真君 - 長春仙師 - 丘處機

本名亡佚, 金朝皇統八年(1148年)正月十九日生於山東登州府棲霞縣濱都村。 他自幼不愛儒學, 偏好神仙之事, 十九歲那年便棄俗入道。 次年他聽聞王重陽在寧海州全真庵授徒, 就前往皈依。 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 字通密, 號長春子。

1168至1169間, 王重陽率領他與其他弟子馬鈺、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和郝大通在山東登州和寧海州傳教, 創立了七寶、 金蓮、 三光、 玉陽和平等會, 奠立了全真道的根基。

1169年冬, 王重陽帶領弟子到了河南汴梁, 寓居於瓷器王氏旅邸。 次年一月初四日, 王重陽羽化登仙,遺命囑咐丘處機向馬鈺、 譚處端和劉處玄學習。

馬、 譚、 劉、 丘四子暫葬亡師於孟宗獻花圃, 隨即到陝西終南拜謁王重陽的道友和早年弟子。 1172年, 四子遷葬重陽遺蛻於終南縣劉蔣村, 然後廬墓守墓。

1173年中秋夜, 四子在鄠縣秦渡鎮真武廟各言其志, 丘處機說要以「鬥閒」為務。 翌日分別後他一路西行, 最後來到了磻溪, 在附近的破窯洞內住下來。 他每日到渡口為來往行人免費背渡, 此期間日只一食、 行則一簑, 人稱為簑衣先生。

1180年, 丘處機來到隴州龍門山, 見此處風景秀美, 環境清幽, 又有天然洞穴、 泉水, 又聽說這裏是漢代仙人婁景修行場所, 即決定於此長住下來。 他選好棲身洞穴後, 即按當年王重陽師父所傳修煉之法, 繼續修煉。

丘處機認真研讀道經, 當讀《黃庭內景經》時, 見其中有「晝夜不寐乃成真, 雷鳴電激神泯泯」之句,就夜戰睡魔, 勉強不眠, 終於戰勝睡魔。 從此丘處機夜不倒臥, 只以打坐入靜為休息

丘處機在龍門洞內住了多年, 聲望漸高。 1186年京兆路統軍夾谷清臣邀請丘處機來到終南「祖庭」主持教務。

1188年春天, 金世宗下詔召見丘處機。 丘處機在燕京住了半年時間, 期間多次辭行, 但金世宗都不允許, 並常召他進宮議事。 丘處機就再三懇請歸山, 世宗見其去意已決, 只好答應, 並賜錢十萬, 處機堅辭不受。

1191年冬天, 由於金章宗下令禁止傳教活動, 丘處機只好帶著趙虛靜、 宋道安等幾名弟子離開陝西,回到故鄉山東棲霞。 丘處機將舊宅拓建為太虛觀, 繼續弘揚道法。

丘處機常把富人捐贈的錢糧拿出來救濟災民, 深受燕趙、 齊魯地區百姓愛戴, 人們稱他「父師」。 地方官員見其確實在為百姓做好事, 也就默許他去做, 丘處機的慈濟名聲因而享譽朝野。

1214年山東大亂, 負責平亂的金朝駙馬都尉僕散朝恩知丘處機很有名望, 就請他招安登州和萊州一帶的亂民。 由於丘處機德望昭著, 故此各地的亂民都表示願意接受招安。

1216至1219年間, 金、 宋朝廷多次邀請丘處機赴朝輔政, 但他都拒絕前往。 地方官員和士紳不解他為何這樣決定, 於是丘處機分辨道:「我的行止是按天意而動的, 你們如何知道呢?」

1219年冬天, 蒙古成吉思汗從西域乃蠻國派扎巴兒和劉仲祿帶著前來相請。 丘處機知蒙古軍隊素以大肆殺伐聞名, 為了勸阻這支野蠻殺伐、 橫行天下的軍隊, 欣然答應了成吉思汗的邀請。 次年早春二月, 丘處機攜同十八名弟子, 踏上了西行止殺壯舉

丘處機在燕京、 德興府、 宣德州等地留居了一年, 至1221年初出關西行。 臨行之際, 百姓們攔住馬頭問丘處機何日能歸, 他感動地回答說:「三年可歸。」

丘處機一行西出居庸關, 途經今日內蒙古、 新疆、 中亞細亞, 穿越草原絕漠、 崇山峻嶺, 在年底到達撒馬爾干城過冬。

1222年, 丘處機終於抵達成吉思汗的行宮。 成吉思汗起身相迎, 丘處機謹以打躬拱手為禮。 成吉思汗稱丘處機作「神仙」, 並問及可有長生不老的方法, 丘處機答道:「只有衛生之道, 並無長生之藥。」成吉思汗讚賞他的坦誠。

在隨後的大半年間, 成吉思汗多次向丘處機問道。 丘處機向他指出天道好生, 不喜殺戮,以及治民應以敬天愛民為本、 養生應以清心寡慾為要等道理。 成吉思汗深表讚同, 命耶律楚材將談話內容輯成《玄風慶會錄》, 以之教育自己子孫。

丘處機於1223年辭行, 不久成吉思汗也停止了西征。 後來, 蒙古鐵騎大舉南下, 勢如破竹地擊潰金兵。 蒙古兵向來殺掠成性, 但因丘處機「止殺」的言論和全真道的保護, 中原數十州郡的人民倖免生靈塗炭。

1224年起丘處機應石抹公的邀請, 居於燕京天長觀。 此時道教大興, 燕京的道眾成立了天長、 平等、長春、 靈寶、 長生、 明真、 平安、 消災和萬運八會。 及後成吉思汗詔命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 並將天長觀改名長春觀。

長春觀後面有御賜的太液池, 池中養滿眾善士放生的魚鱉。 1227年七月初三, 暴雨帶來的洪水沖毀了堤岸, 池中的魚鱉隨水而去, 丘處機知道後笑說:「山崩池枯, 魚鱉都返歸河海, 難道我要和它們一樣走了?」

七月四日, 丘處機囑告門人「當年丹陽師兄說將來教門當會大興, 今日已經應驗, 我現在歸去也沒有遺憾了。」 七月九日, 他登坐寶玄堂, 留訟曰「生死朝昏事一般, 幻泡出沒水常閒。 微光見處跳烏兔, 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紘如咫尺, 吹噓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 寄在時人妄聽間」, 然後羽化, 得年八十歲。

丘處機以古稀之年冒著風沙嚴寒和各種艱難險阻, 萬里迢迢往見成吉思汗, 「一言止殺」救百姓脫離兵燹之災, 功垂萬世。 清代乾隆皇帝有感他的事跡, 曾撰聯曰: 「萬古長生, 不用餐霞求秘訣; 一言止殺, 始知濟世有奇功」, 堪為正評。

邱大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龍門演正。太極流芳。秉道教之真宗。度含靈於五濁。長春不老。為法界之狀元。大德難量。作後人之模範。黃金冠戴。沐聖主之鴻恩。鶴氅衣披。脫塵凡之垢穢。逍遙天外。普濟群生。大仁大孝。無為主教長春邱大真人。


文昌帝君的來歷 :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 即文昌宮。 一說在北斗魁前, 一說在北斗之左。 六星各有星名, 稱上將、 次將、 貴相、 司命、 司中、 司祿等。 文昌封為帝君, 並且又稱梓潼帝君, 當是元仁宗時之事。 元仁宗延祐三年(1 3 1 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 《明史》的《禮志》稱, 「梓潼帝君, 姓張, 名亞子, 居蜀七曲山, 仕晉戰歿, 人為立廟祀之」。 張亞子即蜀人張育, 東晉寧康二年(374 年)自稱蜀王, 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 後人為紀念張育, 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 尊奉其為雷澤龍王。 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 張育即傳稱張亞子。 唐玄宗入蜀時, 途經七曲山, 有感於張亞子英烈, 遂追封其為左丞相, 並重加祭祀。 唐僖宗避亂入蜀時, 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 封張亞子為濟順王, 並親解佩劍獻神。 宋朝帝王多有敕封, 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 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 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 忠主救民之功績外, 《梓潼帝君化書》稱, 張亞子「生及冠, 母病疽重, 乃為吮之, 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 母病遂愈。 後值瘟疫流行, 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 謂可治邪祛瘟, 行之果驗」。 因此, 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 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 說明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近報則在自己, 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 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 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 世為士大夫, 為官清廉, 從未酷民性烈, 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 「濟人之難, 救人之急, 憫人之孤, 容人之過, 廣行陰騭, 上格蒼穹」。 因此, 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 凡世間之鄉舉里選, 大比制科, 服色祿秩, 封贈奏予, 乃至二府進退等等, 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 元明以後, 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 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 各地都建有文昌宮、 文昌閣或文昌祠, 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 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 其間雖時有興廢, 但因文章司命, 貴賤所繫, 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 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 或吟詩作文, 舉行文昌會。

文昌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不驕帝境。玉真慶宮。現九十八。化之行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飛鸞開化於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不驕不樂。職盡乎天水官。功德難量。神威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輔元。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宏仁大帝。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參 考 文 獻:《 明 史 、 禮 志 》、 《 梓 潼 帝 君 化 書 》、 《 清 河 內 傳 》


東華帝君

仙人東華帝君。 領導男仙, 常與領導女仙的西王母並稱。 姓倪, 字君明。 在天下蒼生為始時, 生於碧海之上, 創造萬物。 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 亦號「東王公」。 凡昇仙的, 要先拜木公(即東王公)後拜金母。 方得昇九天, 入三清殿, 拜太上老君, 見元始天尊。 在仙界的地位十分高。

少陽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扶桑輔相。朏明神君。碧海初潮。青陽一炁。東園公之化身。東王公之高第。受靈符於伯陽柱史。傳妙諦於鍾離雲房。結寶菴於玄圃。地闢煙霞。吐金字為黃庭。天開門戶。自號白雲老子。人瞻紫府洞天。大慈大悲。大仁大願。少陽帝君。恬淡無為天尊。中和立極祖師。


盧真仙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門闡法。借物成真。得天地之濛潼。吞宇內之華蓋。斗牛星伏。劍氣毫鋩。霹靂遁奇。顯三清大法之無邊。威靈湖海。藏六合於浩蕩乾坤。盧山結道。崆峒成真。得海蟾三啟。頓悟金丹。承純陽引薦。位列真仙。功績救民。金闕名提仙榜。孚風化雨。保萬世災禳不侵。玉封金闕。玄門闡教。太乙遁奇盧大高真雲海仙師。


柳大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道參玄妙。名列上清。伏群魔而上佐純陽。守丹爐而功超門下。居七十二賢之首。為三十六天之尊。化啟飛鸞。到處闡揚大教。萬家戴德。宗風百載綿長。輔元闡化。柳元陽真君。慧靈宏教天尊。


太上老君

老子, 太上老君, 姓李名耳, 字伯陽, 號老聃, 是春秋時代末年時著名思想家, 道教創始人。 又稱道德天尊、 太上老李君、 太上道祖、 無極老祖、 三清道祖、 老君爺、 無極至尊、 無極聖祖。 生於周幽王十年殷武丁庚辰年二月十五日, 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

據說, 老子的出生頗為神奇, 道書上說他在遙遠不可想像的年代里, 經過許多個八十一萬歲, 托胎于玄妙玉女體內, 懷孕八十一年之久, 於二月十五日卯時, 誕生在楚國, 是從他母親的左肋而生, 因懷孕太久, 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 所以號稱「老子」。 正巧生在一棵李樹下, 當生下來時, 他便能說話, 指著頭上的李樹道: 「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據說生下來就滿頭白髮, 故號老子, 為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 為天神所濟, 眾仙所從。周文王時, 為守藏室史(管理藏書)。 武王時, 升為柱下吏。 後來看見周朝衰敗, 昭王時, 即辭官歸隱。 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 道教創始者。

在中國陝西終南山北麓, 有處著名的樓觀台, 據傳這里是太上老君說經處。 樓觀台依山帶水, 風景秀麗, 素有「洞天福地」之稱, 為道教聖地。 樓觀台歷史悠久, 遠在二千五百年前, 周朝涵谷關的「門官兒」尹喜在此結草為樓, 用來觀測天體, 叫做「草樓觀」。 據說當老子晚年騎青牛西遊要過函谷關, 守關的尹喜亦是位修道人, 精通天文星宿的學問, 知道他要退隱的事後, 就懇請老子寫部書留給人們。 於是老子就寫了五千字, 這五千字的著作就是《老子》, 也稱《道德經》。

太上老君所作的經典有十二部,《西昇經》、《化胡經》、《道德經》等, 而以《道德經》最為世人所知聞, 是世界上最多數量的出版物之一。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 分上下兩卷。 老子在書中認為宇宙事物有一個共同的本源, 他把它稱為「道」或「無」。 揭示「道法自然」、「清靜無為」、「長生久視」等精妙哲理, 是道教教理, 教義的根源。 他關心的是: 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 如何使個人的生活幸福和康寧。 他期望的是: 人的行為, 能取法於道的自然性與自發性, 消除戰爭的禍害, 回到真誠的生活形態與心境, 使天下得以無為而治。 在先秦諸子中, 老子是第一個有系統論述宇宙起源的人, 他把「道」視為宇宙本體, 這種把「道」做為宇宙本源稱謂的說法, 為後人所沿用, 成為我國古代哲學上的重要典範。 老子的才華獨步當時, 就連孔夫子也向老子問過禮。 他的學說在戰國後期才開始傳播, 而莊子是最能發揮老子之學說。 東漢以後, 隨著佛教的傳入, 一些方士在外來宗教的影響下, 把老子學說中的思想材料和原有的巫教揉合起來, 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宗教-道教。

東漢末的張道陵, 創立五斗米道(入教者要繳五斗米而著稱), 自稱是出於太上老君口授, 因此老子就名正言順成為道教的始祖, 而張道陵則被奉為大宗。 老子被奉為道教的開山始祖後, 被稱為「老君」、 「太上老君」等名號, 是始於張道陵的《老子想爾注》, 北魏以後, 這個稱號就傳民間了。 而老子原為道教的最高神, 但六朝以後, 降為第三位, 在他之上有上清元始天尊和玉清玉皇上帝, 此三位神祇合稱道教的「三清」。

唐高宗乾封元年賜封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並以《道德經》為上經命令王公諸侯都要習誦, 甚至規定為考試人士的內容。 宋真宗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子」。 唐明皇李隆基在天寶十三年加封老君為「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同時令天下州縣普建玄元皇帝廟, 占地八百畝, 規模巨大的太清宮, 以祀老君, 現今尚存大殿, 為清時重修。 殿中神翕上供有丈余老君金飾神像, 兩旁為他的兩大弟子: 南華真人(庄子)和無上真人(尹喜)。

因為老子是位自隱無名, 而又心懷無為的人, 其生平事跡, 鮮為人知, 其神格化的傳說, 更是很多。而一般主祀太上老君的廟宇大多座落在山明水秀、 環境清幽的地方, 這大概和老子清淨無為的思想有關吧。

「道」是道教的信仰核心與基礎, 而進一步發揚為得道成仙, 長生不老, 列位仙班, 是道教信徒追求的最高境界。 主殿兜率宮是仿照「兜率天宮」建造的。 據說「兜率天宮」是太上老君居住的地方, 宮內供奉了「三聖」: 太上老君、 呂純陽祖師、 邱長春祖師。 老子的神像則多供奉於道教的「三清殿」裡。 所謂「三清」即玉清、上清以及太清三座天上殿堂, 老子和兩位天尊則分別居住其中。

由於道教講究煉丹煉汞, 需要掌握火候, 後來民間把八卦爐的主人老君視為爐神或窯神, 凡是與火爐有關的行業, 皆以老君為祖師, 並借老君的威力管住太歲。

從司馬遷的「史記」中所記載的老子年代, 直到西元二世紀中葉, 老子的角色在這段百餘年間, 從道教的創始者, 化身為至高無上的天上君王: 「太上老君」,「道」與「德」的神聖統領: 「太上混元道德天尊」或「黃老君」。

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壽辰。
參閱《道德經》

太上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性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而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純陽帝君 - 呂祖仙師 - 呂祖的事跡 :

呂祖即呂巖, 亦作呂喦, 字洞賓, 號純陽子。 由於道教全真道派奉呂巖為純陽祖師, 故世稱呂祖。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呂祖生於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 河中府永樂縣人。 其父呂讓, 初為太子右庶子, 遷海州刺史。 呂巖生於林檎樹下, 出生時異香滿徑。 幼時極其聰明, 日誦萬言。 及長, 身高八尺二寸, 面淡黃, 笑臉, 微麻, 三茈鬚。 一說武后時三舉進士而不第。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舉進士, 後遊廬山, 遇異人受長生訣而得道。 另一說, 呂巖兩舉進士不第, 後在赴長安道中, 遇鍾離祖師, 授枕作黃粱夢。 夢中舉進士, 登科第, 歷任顯官, 入臺閣, 擢侍從, 居朝三十一年。 偶上殿應對差誤, 被罪謫官, 南遷江表, 路值風雪, 僕馬俱瘁, 一身無聊, 方自嘆息。 忽然夢覺, 入睡前所煮黃粱米飯尚未炊熟, 世稱「黃粱一夢」。 醒則悟, 遂棄家, 隨鍾離祖師赴終南山鶴嶺修道。 據傳,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 呂祖遇到崔公, 崔公授《入藥鏡》, 呂祖即知修行性命, 不差毫髮。 後在湘潭、 岳陽、 湖北一帶游歷度人。 又據《呂祖本傳》, 呂祖得鍾離之道以後, 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 一斷煩惱, 二斷色欲, 三斷貪嗔。 初遊江淮, 即以靈劍除長蛟之害。 後奉天帝之命, 居荊山洞府。 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 玉皇大帝。 自是隱顯變化不一, 惟其誓願宏大, 是以浮塵濁世, 行化度人, 傳說眾多。 元代道士苗善時曾編有《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 匯集呂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 無不以勸人盡忠行孝、 積善除邪為本。

敕封和奉祀: 對呂祖的信仰和崇拜, 大約自北宋末年起開始興盛。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呂祖為妙通真人。 南宋時已有專門奉祀呂祖的寺廟, 並有塑像供奉。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呂祖神誕之日為四月十四日, 道教信徒多於神誕日赴道觀中呂祖殿燒香奉祀, 或還願, 或祈願。 華南地區和南洋華人盛傳呂祖籤文, 遇有急難, 常於呂祖殿神像前求籤問卜, 祈求神示。

純陽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溪頭留聖蹟。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像於山崖。顯仙蹤於古洞。闡法門之香火。為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參考文獻: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 《甘水仙源錄》


正陽帝君 - 鍾離太傅 - 鍾離權

道教八仙之一。 元代全真教奉為「正陽祖師」, 北五祖之一。 其說始於五代、 宋初。相傳姓鍾離名權, 號「正陽子」, 又號「雲房先生」。

《列仙全傳》說: 鍾離權, 燕台人, 號雲房先生, 為漢朝大將, 在徵討吐蕃中, 被上司粱翼妒嫉, 只配給他老弱殘兵三萬人, 剛到達目的地就被吐蕃軍劫營, 軍士落荒而逃。 鍾離權也逃至一山谷, 而且中途還迷路了。 可是「吉人自有天相」, 遇上一胡僧, 將他帶至一小村莊說: 「這是東華先生的住處。」 然後告別而去。 過了一會兒, 忽聽有人說: 「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緣故。」 見一老人披著白色的鹿裘, 扶著青色的藜杖, 問鍾離漢道: 「來者可是漢大將軍鍾離權 ? 為什麼不來宿於山僧之所?」 鍾離權大驚, 知道遇上了異人, 於是誠心學道, 向老者哀求學習救世之道。 老者傳授鍾離權「長真決」, 及金丹火候和青龍劍法。 鍾離漢後來遇見華陽真人, 又遇上仙王玄甫, 學得「長生決」。 最後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 得到「玉匣秘訣」, 修成真仙。 玉皇大帝封他為「太極左宮真人」。

另一說鍾離漢為唐朝人, 與呂洞賓同時, 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 後人或以「漢」字屬下讀,故一稱「漢鍾離」。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 奉「鍾離漢」為「正陽祖師」, 位列北五祖之二(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 劉操, 王重陽)。

正陽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黃芽得道。白雪成真。配水火於。一炁之中。運陰陽於三花之頂。無無虛寂。渺渺凝玄。胎息刀圭。孰悟本來之體。嬰兒姹女。誰知靈府之臺。渡眾生於慾海之波。鍚蕊珠於雲霄之表。宏願不窮。好生常念。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東華洞天帝主。鍾離妙道真人。飛行救劫天尊。


華佗先師

據<三國誌>記載: 華佗, 字元化, 是東漢時沛國譙縣人, 大約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中葉到公元三世紀初。 華佗不僅行醫, 還是位學者, 年輕時為了學習儒家經典曾到過今天山東一帶遊學, 熟讀了多種儒學的經書。

東漢中期以後, 政治敗壞。 面對黑暗的現實, 華佗放棄了從政的抱負, 把他的聰明智慧和畢生精力投到醫學的研究中。 他精心閱讀和研究了前代人留下的大量醫學書籍, 同時認真學習, 廣泛蒐集民間藥方, 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加以檢驗和總結提高, 經過長期的努力, 華佗終於成為一名精通內外婦兒諸科, 醫術全面的名醫。

<三國誌>中的“精文藥, 其療疾, 合湯不計數種, 心解分劑, 不複稱量, 煮熟便飲, 語其節度, 捨去輒癒。 若當灸, 不過一兩處, 每處不過七八壯, 病亦應除。 若當針, 亦不過一兩處, 下針言〝當引某許, 語人〞。 病者言, 〝已到〞, 應便拔針, 病亦行差。”

這段記載是說華佗熟知中藥材的藥性, 治病的湯劑只用很少幾味藥, 他不用秤就能準確把握藥量, 開的湯劑有藥到病除的功效。 如果用艾柱灸, 也不過灸一兩處穴位, 每處只用七八柱就能治癒病症。 針刺亦不過兩處穴位, 文針時對病人說“某處如果有針感了就說話”, 病人說“有了”, 就拔針, 病情就會轉好。

正確診斷病情是保證療效的關鍵, 華佗善於辨別表面上看來症狀相同的不同病因, 針對具體病情下藥處方。 一次, 住在一起的府吏倪尋和李延都頭痛發燒, 臥床不起, 症狀相同。 華佗給倪尋開的是瀉下藥, 給李延開的是發汗藥。 有人問其中的理由, 華佗說: “他們雖然症狀相同, 但一個是外實, 一個是內實, 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二人吃了華佗開的藥, 第二天早上就能起床了。

華佗不僅善於醫治急症, 還能準確預測同類疾病復發的時期, 提醒患者早作準備, 提前治療。 此外, 他亦善於觀察病人的面容、 神態, 能據此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吉凶。 他除了善用湯藥, 還擅長針灸, 並有創新。

華佗不僅注重前代醫學成果, 在長期行醫、 為老百姓治病的過程中, 尤其注重學習總結新民間流傳的治病用藥經驗, 蒐集民間單方驗方治療常常見病, “神醫”的稱號實在是名副其實。


青蓮先師 - 李白

「子之文章, 傑力人上。 地辟天開, 雲蒸雨降。 播產萬物, 瑋麗瑰奇。 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長河, 浩浩奔放。 萬里一瀉, 末勢尤壯。 大騁闕辭, 至於如此。 意氣飄然, 發揚儔偉」【宋曾鞏《代人際李白文》】。

中國人幾乎沒人不知道李白的, 因為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為大詩人, 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堪稱中國詩壇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 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 李白即出生於此。 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 「遊神仙」, 「好劍術」, 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 曾任翰林供奉。 因稱「李翰林」。 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 後人又稱「李謫仙」。 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 作文學侍從之臣, 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 李白性格傲岸不, 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 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 自請還山, 離開長安。 他只能游山訪仙, 痛飲狂歌, 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 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亂爆發後, 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 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 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 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 李白也受牽連入獄, 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 直到六十一歲時, 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 希望能有「一割之用」, 卻因病在途中折回, 未能如願, 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 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 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 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 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多次以大鵬自比, 「大鵬一日同風起, 博搖直上九萬裡」《上李邕》。 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 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 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 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 從胸中噴湧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 曳裾王門不稱情」。 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 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湧, 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 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 想像神奇, 變化無端, 結構縱橫跳躍, 句式長短錯落, 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 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 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 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 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 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壑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 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 邱巒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 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 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 仙之人兮列如麻。」 而當大夢初醒來, 幻境消失, 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 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 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 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 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 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 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讚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 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幹行》,《子夜吳歌》等, 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 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 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青蓮大仙寶誥
志心皈命禮
文章秀士。詩賦高才。化身為騷雅之師。掌一炁乾坤之鼎。安邦定國。能和狄之書。養性修身。常隱長安之市。白馬灘頭留聖蹟。黃龍河內顯真踪。留赤篆於華山。降丹書於高洞。集法門之善道。為玄嗣之慈航。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至仁至義。至上至尊。長生應運太白金星。佐唐護國。應化救世大天尊。


無極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瓊花三贊。芝像一宗。爇篆繞雲磻九香。金經傳水月八福。庇博龍門。彰廣火宅。真言燮懺。字字珠璣。玉笈金科。法法巍峨。萬劫扶持。千願宏抱。開慈悲之懷。誦十全之真諦。散珠蕊之花。闡無極之聖蹟。檀劍灑玄水而北溟無波。絳麾昭府月。沖南斗有輔。玉封金闕行使。二十八宿天司。令同斗參。冼師十全無極真君。


觀世音

原出自《佛經》, 梵文意為傾聽人世間悲慘的聲音, 觀世音就是傾聽人世間悲音的菩薩。 眾生如遇難時只要喊他的名字, 讓其觀到「世音」, 他就會前來救助, 是中國人心中最慈悲的女神。 唐朝時, 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諱, 把「世」字去掉, 簡稱為「觀音」, 也稱「觀音媽」或「妙善夫人」。

據《佛經》說: 觀世音本為印度一位國王的長子, 名叫不煦, 和父親及弟弟都隨釋迦出家修行, 後來釋迦牟尼佛給他父子改了名, 父親稱「阿彌陀佛」, 兩個兒子稱為「觀世音」與「大勢至」。 觀世音在左掌慈悲門, 大勢至在右掌智慧門, 共同襄贊阿彌陀佛的教化, 合稱「西方三聖」; 密教中卻認為聖觀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能引導世人超昇至彼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 東南亞、 西藏等地都是男身, 起初傳到中國也是男人形象, 唐末以後才有女身出現, 而且變化多端。

觀世音並非只有一神, 在《佛經》中有所謂「六觀音」、「七觀音」和「三十三觀音」之別, 一般民間所奉祀的「聖觀音」是六觀音之一。 所有觀音的造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表示遍護眾生, 千眼表示遍觀世間, 都是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的表現。 因為世間如同苦海, 那個眾生沒有痛苦? 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特別忙碌, 唯恐兩隻眼睛看得不夠周詳, 兩隻手忙不過來, 就發展成千臂千眼等形象。

傳說觀世音的聖靈經常普濟百姓, 世人稱為「慈航菩薩」。 古時兵災禍變常起, 百姓的心靈祈求神佑,由於祈望著共同的意向, 無形中提高了觀世音的信仰地位, 俗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民宅的祭祀上, 觀音與關帝、 土地公共為主神。

關於觀世音的由來, 有多種傳說和故事, 而且不同的時代, 也有不同的觀音形象。 從正統的佛教觀點來看, 觀世音對於中國人來說, 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神佛; 大約是在西元前六到五世紀之時, 佛教在印度創建之後, 隨之傳來中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西元二六五到五八九年), 當時由於戰亂頻仍, 中國人因此多半將精神寄託於神佛的崇拜之中, 加上漢代之後, 佛教經典大量翻譯進中國, 因此有關觀世音的經典及崇拜, 也就愈來愈在民間普及了。

華夏諸神中, 觀世音俱有最多變的形象, 可能多達十五種、 三十三種或三十七種不等。 而且從佛教的教義來看, 其認為一切諸法都是空無實性, 事物的一些變化, 也只不過只是幻覺而已。 在許多民間的故事和傳說中, 當人們遇到危難時, 菩薩就可以幻化出無數種形象, 解救人們於危難、 險阻之中。

《法華經》云:「苦惱眾生, 一心稱名, 菩薩即時觀其音, 皆得解脫。 以是名觀世音。」就是說,這一位菩薩, 凡聲音可到之處, 就會出現, 打救世人。 衹要你口中唸〔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菩薩聽到你叫他的名字, 他就會到來, 為你除苦惱。 故此觀世音有千個化身, 應任何人的呼召。

觀世音菩薩

在佛教的諸多神祗中最廣泛地為信徒所敬仰者首推觀世音菩薩, 自古以來即被尊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慈航尊者、 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 觀音媽、 佛祖媽、 觀音佛、 南海觀世音、 大悲菩薩、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但最普通的是稱為觀世音。 《佛教大辭內》注: 「觀音, 舊云光世音, 觀世音, 略稱觀音, 新云觀世自在, 觀自在」。 又說: 「觀世人稱彼菩薩之音而垂效, 故云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而稱觀世音為觀音,是自唐代避李世民之諱,沿用至今的。

拜菩薩是佛教徒一種普遍的信仰, 他們把菩薩看為神, 相信拜她, 求她定能獲得「百病消除財富茂盛,六畜興旺, 合家平安」。 菩薩的意思就是上以佛道, 下化眾生的大乘修行者。 因此可說修道的佛教徒就是菩薩。

傳說觀音是阿彌陀的大兒子, 他起誓大愿, 化為三十二種的形像, 來到世上救人類。 有時候化身為南海准提, 具有一千雙手, 一千個眼睛, 要救航海中的罹難者。 有時候化身為送子娘娘, 是中國婦女最尊敬的。 特別為不生育的婦女所服事, 每天燒香不絕。 有時候他化身到大眾間來, 他卻不會犯罪, 為要救人的罪, 在最危險的瞬間到最黑暗中, 來尋找罪人。 他是介于阿彌陀佛與人的中間, 做個中保人物, 保護貧困病苦的人, 所以人們稱他為大慈大悲。

一種傳說, 觀世音父為妙庄王, 母為寶德后, 觀音為他們第三公主, 名叫妙善, 愛修行學怫。 到白雀寺出家, 觸怒父王, 把她處死。 她的靈魂調游陰府, 回陽后, 再到大香山苦心修練, 成了正果, 后來又去濟度她的父母。 因為她是慈航降生, 救世間急劫, 于脫卻凡胎以后經中國東海普陀落迦山轉往中原, 并渡眾生。 施藥 、 持蓮, 千手等觀音總號, 都是在中國普渡眾生時的現象。

書中的觀音造型, 則為白衣, 赤足, 跌坐在蓮花台上, 左右善男、 龍女侍立, 背景為竹林、 山岩。山上還有二個字「南普陀」 。

千手千眼觀音

或稱為「大悲觀音」。 根據記載, 這種觀音發誓要普渡一切的眾生, 因此長出了千手千眼。 最一般的造型, 大部份是左右各有二十手, 手掌中也各有一隻眼, 每一眼各配有二十五有; 所謂的「有」, 是指佛教三界中的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境, 包括了十四種欲界、 七種色界, 以及四種無色界。

如意輪觀音:

也稱為「大梵深遠觀音」, 而之所以名為「如意輪觀音」, 主要是因其形象是左右手分持寶珠及輪寶,故名為意輪, 密宗則稱其為「持寶金剛」。 這種觀音, 一般是六臂造型, 並且各有不同的作用。 右邊的第一手, 主要是用於思維; 第二手是用於持如意寶; 第三手是持念珠。 而左邊的第一手, 則是按明山; 第二手持蓮花, 第三手是持寶輪。 這六臂的功能, 主要都是在於解除眾生的煩惱。

白衣觀音:

或稱為「白處觀音」, 中國民間常稱觀世音為「白衣大士」, 而這種觀音, 也是人們對觀音的最一般印象。 白衣觀音多半是二臂, 不過手中必持有法器, 不同時代和地方, 手持法器多有一些差異。

水月觀音:

據佛經記載, 觀音是住在南海的補陀洛伽山, 傳說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 而這也正是水月觀音的由來。 水月觀音一般都是以一輪明月為背景, 其趺坐於岩石之上, 月照水、 水映月, 而美麗的觀音坐於其中, 則給人一種靜謐的美感。

楊柳觀音:

是一種常見的觀音形象, 其主要是以手持楊柳為特徵。 楊柳的作用, 主要是在於為人消災治病, 一些不治之症, 都可以透過楊柳枝來得到醫治。 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 觀音的主要形象, 也多半是一手持楊柳枝, 一手持淨瓶的模樣。

魚籃觀音:

一般的民間故事中, 常稱這種觀音為「馬郎婦觀音」, 而這也是一種最民俗化的觀音。 這種觀音的形象, 非常的平民化, 既不踩蓮花, 也不載佛冠, 宛若一名農村中的少婦的打扮, 其多是乘於大魚背之上, 並且手提一只魚籃; 魚籃的功用, 則是用於排除諸惡障。

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功能, 就是提供人們心靈的慰藉和依靠, 世間一切不能解釋的事情, 宗教都有一套說法; 人為何而來, 又將要往那兒去, 在相信及崇拜觀音的同時, 都能一併獲得解決。 古代以農立國, 而對於具有廣大人口和土地的中國人來說, 年年的風調雨順, 即代表著來年生活的不虞困乏, 以及安居樂業。 在許多中國民間故事中多記載, 當久旱不雨時, 人們經常會祈求觀世音帶來風調雨順, 解除旱象。 歷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動盪不安, 常使人們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感, 而在歷史和民間故事的記載中, 觀世音常能解求人們於冤獄, 以及戰爭的危險之中, 幫助人們渡過某些危難, 而這也正是廣大世俗百姓, 信仰觀士音的真正目的。

香港不少人都信拜觀音, 是佛教其中一位菩薩, 叫「觀世音菩薩」, 意思是觀聽世間一切的聲音。 其實觀音都有很多種型像, 初唐時, 觀音是以男性型像出現, 據說自武則天後, 觀音在中國就變成了女性的造型。 至於廟宇之名稱, 則有觀音廟、 水月宮、 蓮花宮等。 不少善信喜在家中供奉觀音, 早晚上香膜拜。

農曆正月廿六日為「觀音借庫」日, 詳參考觀音借庫。

觀音轉劫日為二月十九日, 得道日為六月十九日, 昇天日為九月十九日, 現在一律以轉劫日為生日,因此民間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佛辰。

一般民間婦女為表達心中對觀世音信仰的虔誠, 從二月一日起吃齋, 一直到二月十九日這天為止, 稱為「觀音素」。 此外,農曆六月十九日為觀音得道日,因此也有信徒從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九日也吃素如儀。

觀音法會: 在觀音誕辰這一天, 各地奉祀觀音的寺廟, 都要搭設「觀音壇」, 由和尚或尼姑主持誦經祈福法會, 而一般民間的寺廟也有一些慶祝活動。 觀音法會與其它慶典較不一樣的是, 祭祀的場面及氣氛較為溫和及莊嚴。 此外, 信徒們也會準備壽麵、 壽桃、 水果、 素食等, 前往寺廟祭拜, 參加誦經法會。

白衣大士神咒: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只哆。唵。伽囉伐哆。伽訶伐哆。囉伽伐哆。囉伽伐哆。囉伽伐哆。娑婆訶。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

觀音齋期表(農曆):

正月初八、二月初七、二月初九、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初六、三月十三、四月廿二、五月初三、五月十七、六月十六、六月十八、六月十九、六月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九月廿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一月廿四、十二月廿五。
十齋日期表(農曆每月):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
六齋日期表(農曆每月):
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
農曆六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

觀世音救苦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修因教主。救苦慈尊。威服群迷。道成萬劫。拔生度死。濟物利人。滅息兵戈。水火之災。普救疾病。公私之難。轉凶為吉。轉禍為祥。作苦海之舟航。為險橋之樑棟。眾生慈父。萬德醫王。鐘鼓同殷。天人敬仰。華嚴眾息。甘露等王。七寶林中。一十二面光藏法王。滿院妙德。唐國而來。僧伽大眾。晶月宮中。八難敬信。清凈寶海德。清淨華嚴海中。清凈座上。金剛藏王。清凈海中。三面妙吉祥。西天洋海中。敬十二面天香山。妙香妙吉祥。林中普陀落伽山。僧伽大聖。福海廣慶。行願五十三參。善財知識。三十二應。大士圓通。千相好莊嚴。十九逢明示。現世尊妙相。正法明王。廣月晶宮中。千手千眼。清涼寶山。白衣自在。大雄皇覺。無上菩提。應物隨形現。沙河化身。巍巍生海。浩浩慈門。難義難恩。無量無邊。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南無尋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翊漢天尊 - 關聖帝君 - 關帝

關聖帝君, 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 字云長, 美須髯, 武勇絕倫, 與劉備、 張飛結義于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 平定西蜀, 督師荊州, 曾經大破曹軍, 他的忠義大節, 永垂青史。

民間宗教信仰自漢朝以來, 漸漸融合儒、 釋、 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 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 如媽祖屬于道教, 孔子屬于儒教, 觀音屬于佛教, 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 但是, 關帝聖君乃儒、 釋、 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 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外, 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 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 并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 皈依佛門, 因此, 尊他為護法伽藍神、 蓋天古佛, 於道家中, 由於歷代封號不同, 有協天大帝、 翔漢天神、 武聖帝君、 關帝爺、 武安尊王、 恩主公、 三界伏魔大帝、 山西夫子、 帝君爺、 關壯繆、 文衡聖帝、 崇富兵君等, 民間則俗稱恩主公。

東漢延熹三年( 160 )農曆六月廿四, 關羽降生於直隸校尉部河東郡解縣下馮村(現今運城常平鄉常平村), 後解縣升為州, 亦稱關羽為解州人。

據史書記載,關羽十七歲結婚, 十八歲生兒子關平。 二十九歲時, 因當地鹽商欺壓百姓, 被關羽鋌身赴險殺死, 出逃到河北涿州, 結識張飛, 再遇劉備, 三人恩若兄弟, 金蘭結盟, 從而跟隨劉備, 為匡復漢室南征北戰, 四十歲時被封為壽亭侯, 四十九歲封為襄陽太守、 蕩寇將軍, 五十四歲封為董督荊州事。 五十九歲公元 219 年時, 在湖北當陽舍生壯別人世。 傳說關羽身長九尺六寸、 鬚長一尺六寸, 面如重棗, 唇若抹朱, 丹鳳眼, 臥蠶眉, 與其忠義之氣概正好互為表裏, 是以讚曰:「精忠沖日月, 義氣貫乾坤, 面赤心尤赤, 鬚長義更長。」

據「三國演義」所述, 關羽被吳國大將呂蒙於麥城所殺, 其子關平及部下周倉皆亡。 他的魂魄飄蕩至荊洲當陽玉泉山, 得普靜法師點悟, 常於玉泉山顯靈護民, 因此當地人為其立廟。 關聖帝君生平義氣貫乾坤, 以「仁、 義、 禮、 智、 信」著稱, 千里尋兄為「仁」、 華陽放曹為「義」、 秉燭達旦為「禮」、 水煙七軍為「智」、 單刀赴會為「信」。 《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 「孝悌忠信人之本, 禮義廉恥人之根。」 八德乃人道根本, 《南天文衡聖帝傳略》於是根據八德, 恭述關恩主的一生。 當三峽壩建成, 此廟將被江水淹沒。

「頭枕洛陽、 身臥當陽、 魂歸故里。」 河北省當陽, 河南省洛陽, 山西省運城, 三地均建有大型關帝廟。

話說關公又曾上呂蒙身, 結果呂蒙七孔流血而死, 吳國將關公首級移禍魏國, 曹操打開盛匣, 關公竟瞪目開口, 嚇得滿座失驚。 因此曹操為他大設祭禮。

關公不但被佛、 儒、 道三家稱為神, 更被歷代皇帝加封二十三次之多, 由「候」加封至「聖」。漢后主(260年)追謚關公為「壯繆侯」;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

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進封關公為「崇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8年)复封關公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宗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太祖朱元璋明令拜關公, 並於洪武廿七年敕建南京關公廟;

明憲宗敕令重建關公廟;

明神宗萬曆十年(1528年)封關公為「協天護國忠義帝」;

後敕賜解州關帝廟為「英烈廟」;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敕令京都正陽關帝廟為關公金身加衣飾,任陸秀夫、張世杰為關公左右丞相,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封關公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公長子關平為竭忠王,次子關興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

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雍正元年,加封「靈佑」;

清康熙時封「伏魔大帝」;

1703年康熙親臨關公故鄉解州拜靈題匾;

清乾隆五十三年,加封「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關公曾祖父為「光昭公」,

祖父為「裕昌公」, 父親為「成忠公」。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前后、 清高宗、 清宣宗、 清文宗多有加封題字匾,道光八年,加封「威顯」二字, 咸丰年間,再加封「精誠」二字, 旋又加上「綏靖」二字, 亞御書「萬世人極」匾額, 同治加封「翊贊」二字, 光緒加封「宣德」二字。直至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 關公全部長達26字封號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并勒全國府縣建廟, 春秋虔誠致祭。

中國民間宗教自漢以來, 漸漸融合儒、 釋、 道三教而為一的民間信仰。 然而民間所信仰的神明, 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 但是, 關聖帝君卻是儒釋道三教共同的神靈, 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成就的神明,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并不太多。

儒教尊關公為五文昌之一, 尊他為「文衛聖帝」, 或稱「山西夫子」, 或尊他為亞聖或亞賢, 說:「山東一人作春秋, 山西一人看春秋」。

道教則奉關公為玉皇大帝的近侍, 尊他為「翊漢天尊」,「協天大帝」或「武安尊王」。

佛教也以其忠義足可護法, 并傳說他曾顯聖玉泉山, 皈依佛門, 因此, 尊他為「蓋天古佛」、「護法伽藍」

民間祭祀關公, 經過一千七百年的演變, 關公早已脫離《三國誌》裡的關羽, 而成為具有多元化的神明:

商界守護神:

據說, 關公年輕的時候, 在家鄉從商, 以販賣布匹為業。 生前精於理財之道, 最擅長算數記帳, 曾設簿記法, 并發明日清簿, 這是一種清楚的記帳法, 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帳。 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 十分鋒「利」, 與生意上求「利」同音, 求之獲「利」。 一般合伙做生意, 最重義氣和信用, 關羽信義俱全, 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 及視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

醫藥神:

民間相信, 人們所以生病或遭不幸, 多起因于鬼怪魔神作祟所致。 關公尊嵩伏魔大帝, 民間多前往祈求關公驅魔治病。 因此, 在關帝廟常設有藥簽, 關公又成為醫藥之神。

戰神:

關公是曠世大將, 其勇武為世所稀有, 習武者奉為武聖。 因此, 歷代尊為武聖祭祀, 民間亦為尚武之人的保護神。 關公亦為戰神, 為軍人的保護神。 民間役男前往軍中服役時, 亦多前往關帝廟求香火或靈符以護身。

英雄死后成為神, 受到人們的敬拜, 是中國民間宗教的特色。 但是, 古今多少英雄, 能像關公一樣流傳民同, 世世代代為萬民所祭祀, 歷久不衰且有不斷擴展的趨勢者, 并不多見。 這是因為關公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一位最受崇敬與信賴的英雄神。

讀書人視為文昌, 與文昌、 朱衣、 魁星、 呂仙合稱為「五文昌帝君」。

佛教認為關公的正氣足以護法, 特奉為護法神, 列為「伽藍護法」。

一般做為商業神供奉的關公神像為坐看春秋, 而警界或習武者所供奉的關公像為手拿關刀或騎馬。 香港的警署幾乎都奉祀關公。 奉祀關帝的廟宇也稱關帝廟、 協天宮、 武廟或文武廟並稱。

農曆六月廿四日為關帝聖誕。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帝君曰:

人生在世, 貴盡忠孝節義等事, 方於人道無愧, 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 身雖在世, 其心已死, 是為偷生。凡人心即神, 神即心, 無愧心, 無愧神, 若是欺心, 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 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 屋漏可愧, 一靜一動, 神明鑒察。十目十手, 理所必至, 況報應昭彰, 不爽毫髮。淫為萬惡首, 孝為百善先。但有逆理, 於心有愧者, 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 於心無愧者, 勿謂無利而不行。
若負吾教, 請試吾刀。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親,敬夫婦、教子孫;時行方便,廣積陰德,
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印造經文,捨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資成美,垂訓教人,
冤讎解釋,斗秤公平;親近有德,遠避凶人,隱惡揚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受奉行,
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若存惡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
壞人名節,損人技能,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家潤身,咒天怨地,罵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宰殺牛犬,穢溺字紙;
恃勢欺善,倚富壓貧,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盜邪淫,好尚奢詐,不重勤儉;輕棄五穀,不報有恩,瞞心眛己,大斗小秤;
假立邪教,引誘愚人,詭說升天,斂物行淫;明瞞暗騙,橫言曲語,白日咒詛,背地謀害;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引人做惡;
不修片善,行諸惡事,官詞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產蠢,殺身亡家,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毫髮不紊;
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我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吾言,斬首分形。有能持誦,消凶聚慶。
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所致。吾本無私,惟佑善人。
眾善奉行,毋怠厥志。

關聖帝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運協皇圖。德崇演正。掌儒釋道三教之權。管天地人。三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秉注人生功德。延壽丹書。執定生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制群仙群職。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至靈至聖。至上至尊。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王章先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功追盧柳。澤及十方。以萬德之真詮。親臨授法。為先師之典範。繼起有賢。知人間之臧否。算未來之吉凶。拯民興業。大智大仁。佐師宣化。我道維揚。慈悲施惠。卓靈咸亨弘仁王章王大真君。


王靈官的來歷 :

王靈官, 即玉樞火府天將, 隆恩真君。 俗稱王靈官。 《明史》的《禮志》稱, 「隆恩真君, 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 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 永樂中, 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 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 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 封二真君。 成化初, 改觀曰顯靈宮。」 「夫薩真君之法, 因王靈官而行。 王靈官之法, 因周思德而顯。 而其法之所自, 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 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 王靈官原名王惡, 湘陰浮梁之廟神, 因其吞噬童男童女, 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 飛符火焚, 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 王惡不服, 奏告於天庭。 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 准其陰隨薩真人, 察有過錯, 即可報復前仇。 十二年間, 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 竟無過錯可歸咎於薩真人。 後至閩中, 拜薩真人為師, 誓佐行持。 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 改王惡為王善, 並且奏告天庭, 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 又稱豁落靈官。

護法監壇: 道觀內多塑有王靈官之像, 紅臉, 滿髯高翹, 開口, 露獠牙, 披甲執鞭, 正對山門。 額上有火眼金睛, 能辨識真偽, 護鎮山門。 因此, 王靈官之職當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靈。 明永樂年間(1403-1424), 杭州道士周思德能傳靈官之法, 附神降體, 禱之有應, 顯於京師。 周思德還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和薩祖師殿, 以王靈官為火府天將, 天庭二十六天將之首。 宣德年間(1426-1435), 又改為火德廟, 歲時致祭。

奉祀: 由於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 因此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 只有福建地區民眾有稱王靈官為天將而專為其建廟, 稱天將廟。 王靈官神誕之日為六月十三日(亦有作六月二十三日), 道教徒進廟奉祀王靈官的連綿不絕。

王靈官寶誥
志心皈命禮
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察大將軍。三界無私猛烈將。金睛朱髮。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銀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勳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赤心忠良。斬妖護法。王天君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參 考 文 獻:《 明 史 、 禮 志 》 , 《 三 教 源 流 搜 神 大 全 》


赤松先師 - 黃初平

黃初平, 晉朝丹溪人。 八歲時他去放羊, 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 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 一學就是四十多年。 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 經過這麼多年都沒找到他。 後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裡? 道士說: 「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 姓黃名初平, 是你的弟弟不是?」 初起聽到之後, 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後悲喜交集, 哥哥問弟弟道: 「羊在那裡 ?」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 「就在那兒」, 並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 初起驚訝不已, 便跟初平學道。 他們倆個都成仙了。 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 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 黃大仙即是黃初平, 極受崇拜。

村民祈雨應驗 聖賜有求必應
據「黃仙傳」所載, 黃大仙本名黃初平, 晉朝浙江省丹谿人, 距今一千六百多年, 黃初平年幼時家境清貧, 以牧羊幫助家計。 十五歲上山牧羊時遇道士善卜, 他見黃初平有「異相」, 遂引至赤松山金華洞內石室修道四十年。 原廣州黃大仙祠大門的對聯 : 「叱羊傳晉代 , 騎羊到南天。」 便是記敘黃在學道期間, 兄長黃初起見弟失蹤, 到處訪尋, 其後兄弟相見, 黃兄問 : 「羊何在 ?」 黃弟隨手一指, 滿山白石皆變成羊的「故事」。 黃初平成道後, 村民見他穿著道袍到處幫助窮人和治愈病者。 便在赤松山上建了一所道觀, 以示崇敬。 1080年當地大旱, 村民跑到黃大仙祠求兩, 果然天降甘霖。 村民感激, 皇帝賜聖旨"有求必應"頌揚。

廣州黃大仙自身難保

個個都話黃大仙有求必應, 但係你又知唔知道佢未係香港之前幾乎自身難保丫? 話說好耐之前, 黃大仙廟係設係廣州既, 當時適逢軍閥割據時代, 有個陳將軍, 提出甚麼破除迷信既革命口號, 走去拆左間黃大仙廟, 乘機霸佔廟宇既產業。 好在得一班香港富商將黃大仙接黎香港, 善信先可以繼續供奉佢咋! 即係話如果唔係得個班咁唔話得既有錢佬, 香港今日分分鐘唔會有黃大仙既存在呀!

黃大仙既故事

提起黃大仙, 咁就不妨同大家講下佢既故事啦! 傳說黃大仙本來叫做黃初平, 係一個牧童黎既。 有一日開開下工遇到個道士, 個道士見佢都幾精靈下, 於是帶o左佢上山(金華山, 位於浙江)學法, 從此, 初平就無返過屋企。 難為佢屋企人日日搵佢, 一搵就搵左四十幾年。 初平阿哥初起有日搵人占卜, 個位占卜人就話初平未死, 仲指點埋搵佢既方法。 初起依照占卜人既說法去做, 果然搵番佢細佬, 而且發覺初平仲變埋仙人添, 後黎大家就嗌呢位仙人做黃大仙喇!

赤松黃大仙翁寶誥
志心皈命禮
(孝) 懷胎十月否夠勞。睡濕眠乾苦自徒。長大成人如忤逆。問心真個不如無。
(弟) 棠棣花開三兩枝。椿萱堂上舞班衣。隨行後長方為弟。不弟猶如不孝兒。
(忠) 受君之祿代君憂。方是為臣體自修。亂則辭官平則仕。問他忠字意何由。
(仁) 心中本德便為仁。恤寡憐孤又贈貧。念注慈祥恭且敬。不私自己大公人。
(義) 處世交朋義貴先。英雄氣慨志怡然。莫將豪惡為真義。須顧奸雄手段牽。
(廉) 治家萬事廉為本。富厚都由此積來。不可常存今貝念。一身清淨樂可哉。
(恥) 為人最怕不知羞。奸詐邪淫起念頭。若得臭名留萬古。奚如芳字紀千秋。
(禮) 人世無非處五倫。禮當行者貴遵循。若教自僭兼常犯。到底何分疏與親。
(節) 耿介操持志立堅。貞忠自守對皇天。切莫心如風擺柳。事無兩可理當然。
(信) 輗軏難離大小車。為人無信一相如。返躬自問心何愧。是是非非莫妄施。


孔聖先師 -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儒家的代表人物。 據史記所說, 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 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一般所指的"聖人", 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 是著名的宋國大夫, 曾讓位於宋厲公。 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 改姓孔, 傳了四世, 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 曾為國立下戰功, 被封於陬邑, 又稱陬人紇。 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 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 就去世了。 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 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 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 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 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 即是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早熟。 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 他在少年時, 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時, "君子" 一詞原指貴族, 而 "小人" 即是下層人民,這和當今的定義不同), 相反, 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 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 但他在生活的魯國, 至少在文化上, 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 這樣的背景, 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 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孔子他說自己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 只知他開始講學, 廣收弟子, 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 乘田等官職。

不過, 他所辦的私學, 隨著時間的過去, 而逐漸聞名。 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 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 勢力大增, 孔子受孟孫氏推薦, 出任中都宰, "四方皆則之", 不久, 歷任司空, 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 孔子51歲。 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 是齊魯夾谷之會。 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 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 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 使齊人不得逞, 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 但不久之後, 孔子便因 "墮三都" 之事, 被魯國貴族迫害, 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 先後到了衛、 陳、 蔡、 楚、 宋等國, 宣揚其政治抱負, 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 孔子曾經歷絕糧, 甚至被人圍困。 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 不過, 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 孔子心灰意冷, 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 孔子已六十八歲。 自此以後, 他潛心講學和著書, 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 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五年後, 孔子去世, 終年七十三歲。 他的弟子為他行禮, 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 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 編成《論語》, 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政治方面, 自從漢武帝 "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 後, 儒家便成為中國歷來的 "正統之學", 若想飛黃騰達,或想實現政治抱負, 非要讀儒家不可。 這可解釋了中國歷來的讀書人、 官員都是儒生。 教育方面, 孔子所開創的私人講學之風,流傳後世而增大其規模。 當儒學成為 "正統" 官學之後, 中國的教育事業便以它為中心, 儒家文化得以興盛。 小孩, 若家境不太差,能夠供養他讀書的話, 自小開始就要誦習儒家經典, 為未來立身處世舖路。 這可反映了儒學深入民心的程度。 孔子還實踐 [有教無類] , [因材施教]。 思想方面, 儒家所主張的 "仁", 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讀書人, 以 "仁" 為本所推展開的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的思想, 可說是中國讀書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 孔子的思想, 歷來有不少人研究、 繼承和發揚光大。 戰國時便有 "亞聖" 孟子、 主張"性惡" 的荀子; 使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漢代。


啟教祖師 - 王重陽祖師

王重陽祖師(1112-1170)生平: 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 原名中孚, 字允卿, 後易名德威,字世雄, 入道後改名, 字知明, 號重陽子。 陝西咸陽劉蔣村人, 家富, 早年為儒士, 金初應武舉試, 作過小吏, 後因感懷才不遇, 辭官歸家,行為狂放, 鄉人呼之為「王害風」。 金正隆四年(1138)在甘河鎮(今陝西廣縣境)酒肆(一說屠肆)遇(鍾離權呂洞賓)二仙人, 傳授金丹口訣,乃棄妻子入道, 在終南山南時村作穴墓居之, 名「活死人墓」。 後東出潼關, 持鐵罐沿途乞化, 至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馬鈺、孫不二夫婦築庵事之, 庵名「全真」。 由是教乃大行。從其受教弟子甚多, 凡宗其道者, 皆號全真道士。 重陽君化行山東、 功果圓滿,於大定九年西歸, 至汴梁病, 次年正月仙去。 歸葬故里劉蔣村。 至元代全真教大行於天下,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元年(1269)封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 元武宗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思想 :
1. 理論、 修行上持儒(理)、 禪(性)、 道(命)三教圓融的道德性命之學。 「勸人誦《道德清淨經》、
   《般若心經》及《孝經》, 云可以修証。」「凡立會必以三教名之。」
2. 全真者即全精全氣全神, 不使虧污, 以臻仙(真)境。 修行上反對外丹及符籙驅鬼之術,
   強調先修明心見性之性功, 後修命功。
3. 要求教徒奉行克己忍辱, 清修自苦, 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 從而修身濟世, 超凡入聖。

傳承: 王重陽的創立全真道, 受教弟子甚眾, 最著名者七人: 馬丹陽、 譚處端、 劉處玄、 丘處機、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等, 後世稱「北七真」。
著作: 有《重陽全真集》、 《重陽教化集》、 《立教五十論》等。
飲水常醉: 祖師性惟好酒, 後遇劉海蟾祖師, 飲以甘河(其地在今陝西戶縣境)之水, 自此不復飲酒, 但 飲水而己, 而常有醉容。

參考文獻﹕《甘水仙源錄》、《金蓮正宗記》、《宗教辭典》。


斗姥天尊 - 斗姆的由來 :

斗姆, 即北斗眾星之母, 全稱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 又稱中天梵氣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聖德天尊, 又稱大圓滿月光王、 東華慈救皇君天醫大聖。 簡稱斗姆或斗姆元君。 斗姆在天主治天寶閣, 「生諸天眾目之明, 為北斗星之母。 斗為之魄, 水為之精, 主生」。

職能: 據《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 斗姆「以大藥醫垂治之功, 燮理五行, 升降二氣, 解滯去窒,破暗除邪。 愆期者應期, 失度者得度。 安全胎育, 治療病痾, 職重天醫」。 《延生心經》 又稱「斗姆登於寶座之上, 怡養神真, 修煉精魄,沖然攝氣, 氣入玄玄。 運合靈風, 紫虛蔚勃, 果證玄靈, 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 洞徹華池。 化生金蓮九苞, 經人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 其時一時上騰九華天中, 化成九所大寶樓閣」。 寶樓閣中, 混凝九真, 應現九皇道體: 一曰天皇, 二曰紫微, 三曰貪狼, 四曰巨門, 五曰祿存, 六曰文曲, 七曰廉貞, 八曰武曲, 九曰破軍。 由斗姆化生的九皇道體, 就是北斗九辰星君。 《雲笈七籤》稱,「夫九星者, 寔九天之靈根, 日月之明梁, 萬品之宗淵也。 故天有九氣則以九星為其靈紐, 地有九州則以九星為其神主, 人有九孔則以九星為其命府,陰陽九宮則以九星為其門戶, 五嶽四海則以九星為其淵府」。 因此, 斗姆既為九星之母, 當主天地萬物之生。

奉祀: 道教的一些主要宮觀, 也有設有斗姆殿的。 其斗姆像作女像, 三目、 四首、 八臂。 斗姆神誕之日, 一說是六月二十日, 一說是九月初九日。 道教徒多於道觀內斗姆殿舉行祈嗣或延生道場, 祈禱健康長壽, 子孫平安。

參 考 文 獻:《 雲 笈 七 籤 》、 《 太 上 玄 靈 斗 姆 大 聖 元 君 本 命 延 生 心 經 》

斗姆寶誥
志心皈命禮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姥主。金光爍處。日月潛輝。寶杵旋時。鬼神失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聖慧先天斗姆紫光金尊聖德巨光天后。救苦護生摩悧攴天大聖圓明道姆天尊。

-->